1980巴山猎耕记 第538(2 / 3)

也就是白天的时候,需要往山上弄回来一些箬竹、苦竹之类的喂给圆圆。

实在看不惯圆圆的饭来张口,陈安没有将这些竹子送到屋子里,而是放到外面的平台上,时间稍微一长,圆圆吃不上竹叶、竹子,它就只能自己到平台上挑挑拣拣。

他顺便也将团团提了出来,放到外面,省得它一直不出屋子。

不管怎么样,陈安总认为,多活动活动,对它们没坏处。

另外,此时正值山里五倍子花的末期,陈安转着把周围的那些葫芦包、七里蜂之类的马蜂给处理了一遍,准备取蜜。

晚上的时候,他也没闲着,一个人呆在卧室里,拿着铅笔、信签纸写写画画,将自己的那些想法给写出来,期间也没少跟冯丽荣说这事儿,两口子倒是商量得有板有眼。

他准备将自己写的东西交给杜春明、韩学恒他们两人看看,看能不能得到支持,把承包山场的事情给批复下来。

就在陈安领着冯丽荣割蜜的那天早上,盘龙湾来了好几辆车子,而领着他们到盘龙湾的,就是杜春明和韩学恒两人。

看着那些来的人,带着摄像机,带着采访器械,陈安一看那标志,就知道是锦城日报的。

“他们是报社的同志,听说你这里有熊猫,成功诞下一只熊猫崽子和熊猫野培成功的事情,例子太少见了,专门来采访你们的。”

杜春明笑呵呵地说。

陈安细细问了才知道,潘石玉回到单位以后,专门就这两件事情,写了论文,得到不小的关注。

有记者去采访他,被他推到陈安这里来了,说陈安一家子,首当其功。

大熊猫何等珍稀的存在,有点风吹草动,都能引起很大的反响。

经历过上辈子的事儿,陈安知道,自己一旦见报,必然会成为备受关注的存在。

简单点说,那就是突然火了,而且火得有些措不及防。

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,但陈安不那么认为,有名了,更好办事儿。

采访持续了两个多小时,陈安非常配合,应对自如,他很清楚,自己该说些什么话。

该拍照拍照,该领着这些人转就领着转,既然潘石玉说自己家首当其功,他也不介意将功劳揽上一些。

招呼着一大帮子人在自己家里吃了顿饭,在他们离开后,陈安自己都忍不住想笑,因为他趁机将自己准备的东西,交给了杜春明。

杜春明看过一遍,又让韩学恒看过,两人商量一通后,告诉陈安,他们很看好,至于具体决定,得回去开会讨论才行。

这在陈安看来,事情已经成了大半了。

李豆花居住的山沟里,那些蜜蜂今年刚放养,春蜜没有收,群势发展得很好,等到夏季五倍子开花的时候,倒也能割蜜了。

都是用原木锯成两半,掏空后合在一起,又用篾条作箍制成的蜂桶。

割蜜的时候,只要将蜂桶翻过来,揭掉底部盖子,稍微烟熏驱赶蜜蜂,就能轻松将那些两个手巴掌大小的整块蜜脾给割下来。

屋后石崖上的蜂群,加上山沟里的这些,足有七十八群蜂,一下子收到了八百多斤的蜂蜜。

足足花了两口子三天的时间,才将蜂蜜割完。

过滤蜂蜜的事情,交给冯丽荣除了着,陈安则是在两处养蜂的地方转悠,处理割蜜后起盗的问题。

也就在那一天,杜春明和韩学恒又来了一次盘龙湾,让冯丽荣领着,找到山沟里的蜂场。

杜春明将手里的报纸交给陈安,笑道:“你娃儿出名了,跟着让我们这小镇也出名了,我们也跟着沾光!”

陈安接过报纸看了下,好家伙,在这么重要的报纸上,居然大篇幅报道了自己一家子和熊猫的过往,满是赞誉。

“还有个事情,你说承包山场建养殖场和药材种植的事情,我们开会讨论过了,觉得可行,就是需要像你这样敢为天下先的表率的人,应该予以鼓励,你啥子时候有空,到镇上来一趟,再具体讨论承包选址和一系列细则。”

韩学恒把讨论的结果,也告知陈安。

这让陈安欣喜若狂,连声对两人道谢,赶忙拉上冯丽荣招呼着两人往家里走,一顿饭少不了,在两人离开的时候,又给他们装了几斤蜂蜜。

然后陈安开始兴致勃勃地准备自己的事情。

事实上,村子周边的山场,在土地到户的时候,也有划分。

陈安早在一开始选择盘龙湾的时候,就特意选的临近公家山场的地方。

这边的山里环境更好,而且,相比起和村集体打交道,和各家各户纠缠,和公家打交道,更为痛快,一致协议下去,承包多少年就是多少年,每年该交多少承包费用就交多少。

主要是,这荒山野岭,对于镇上来说,真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,承包费用,也不会要得太高,几块钱一亩,还是很划算的。

就即使过上二三十年,山里的山林承包,就陈安所知,满是林木,有大片成材木林的,才五十到两百多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